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第56號教室的奇蹟閱讀心得

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之後,給我的感覺就是這些事情不都是我在學十幾年幾乎都有經歷過的問題嗎!或許不只是我,可能幾乎所有上過學的學生都發生過這些問題吧。老師是學生幾乎要每天朝夕相處的對象,而學生每天待在學校的時間將近一半,所以老師本身的所作所為對學生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用信任取代恐懼:其實剛開始學生並不會感到恐懼,但是由於老師有時候會要求不合理的規則或者是處罰,而且還常在最後威脅學生說如果有什麼事就會聯絡家長,所以才造成學生會擔心、害怕,甚至開始反抗一些合理的或本該遵守的規則,彼此間的信任關係就自然而然的打破了,然而建立『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與人相處首先做的並非信任而是懷疑,因此要信任他人是相當相當困難的,人始終都在學習著信任他人,信任朋友、信任同學、信任師長、信任家人、信任任何需要信任的人。雷夫在書中提到:「破壞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確實是如此,在人與人之間信任被打破的情形下,就算認為已經修補了,但其實彼此間還是會不自覺得想起被迫畫過信任這件事,這不就代表著彼此早已不存在著『信任』。
紀律必須合乎邏輯:例如:以前我待過的班級就有過老師因學生考卷不及格,而要求學生伏地挺身將近百下、交互蹲跳或打手心,這就像是教小狗一樣,處罰完真的可以讓學生明白意思嗎?這答案是否定的,處罰完後不會的還是不會,只會加深對老師厭惡。這不正是不合邏輯嗎!明明無法使得學生學會,但是卻始終要求學生被迫照做,這樣存在著什麼這正當的意義嗎,其實什麼都不存在著,而學生學習到的只是怎樣的老師會讓他感到厭惡。無意義的紀律所擁有的只是學生與老師間的緊張情緒和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所得到的體力浪費。
在書中又提到-你就是榜樣:其實老師在學校中的所作所為一直 都被學生們看在眼中,甚至在私底下評論,有些老師認為他上課的班級行為良好,學生都以他為榜樣,事實並非如此,而是老師本身的行為學生們早已不當作一回事,他講他的課我做我的事已深入學生的心中,就算那位老師的課堂相當有意思,但是學生與他的互動也單單只侷限於他所講課的內容,他本人的人格早已被學生給否定了。
『道德的六階段』: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
雷夫在書中提到『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並且相信,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已。』其實當過學生的人都知道,並沒有任何是天生想惹麻煩的,完成作業、打掃、上課都是因為不想惹麻煩,很少有人是將這當作是自己自願而為的。而雷夫教導學生應該將這些事情做為自發性的主動行為。
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
雷夫在書中提到『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要給予獎賞』。許多的家長、老師總是希望孩子表現出優異的行為,因而提出許多豐厚的獎項,如:有父母成績在班上前幾名就買遊戲機提出。這樣真的好嗎?孩子或許真的會努力,但是其努力的目標早已偏離這是自己該做的事,而以為初衷。或許,就像雷夫說的『我想,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發掘自己做哪些行為可以取得某人好感或照成某人厭惡。但是這樣做卻是無法學行到任何事,得到的只是在取悅某人後,他人高興而自己卻感到空虛的心情。放眼現在台灣,許多大學生為了迎合家人的期待選擇比較有名的大學,而放棄自己原本的興趣。這樣只對現在益處,但是四年後畢業自己又將何去何從!
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
雷夫認為『規則尚無法真正改變孩子的內心,如果孩子知道,某些事情本身就不該去做,更不該去嘗試,那麼規則對她們來說,也就不需要了。』但是往往孩子身上常常被束加多種規則,其中包含了不合理與合理,這使得孩子開始猶豫規則究竟是該遵守還是不該遵守,不合理的不遵守又將被懲罰,這使得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
這個階段不只對孩子難以達成,很多人到現在也都還在學習階段。因為『能夠幫助孩子們對週遭的人產生同理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很少人可以做到真正的信任和體恤他人,正如『你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正因為不可能,所以許多人都已不信任為前提,很少有人可以放開心胸。
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這是最難達到的階段,也是最難教的階段,因為『行為準則存在於個人靈魂中,其中還包含了一份健全的人性在內』,雷夫在書中說明他透過書籍、影片中擁有第六階段思考的人,來協助孩子嘗試從別人身上找出行為準則。
現在的孩子中擁有閱讀習慣的真的越來越少了,隨著資訊的發達孩子通常都只在學校學習讀教科書,回家後書包一丟就開始玩電腦遊戲或看電視,而看書的時間就只剩下寫作業的時間,雖然遊戲或電視擁有的相當多的益智遊戲或學習節目,但是相對上的對孩子無意義的也相當的多,而在扣除掉上學時間和遊玩、其他時間後,孩子最後擁有閱讀時間也剩下不多,更遑論現在網路資訊與網路文學的發達,而閱讀實體書的人就相對更少了,雖然不能完全否定網路文學,畢竟網路中也存在著令人省思或學習的教材相當多,但是實體書和電子書終究還是不同的。而現在孩子閱讀書籍往往是因為為了應付作業或考試,鮮少有真的是喜歡閱讀而閱讀的人。而正如雷夫所說『熱愛閱讀的孩子將擁有梗美好的人生。』因為唯有孩子是真心喜愛閱讀才能真正的明白他們所閱讀的書,其中包含多少的知識與樂趣,也才能從書中學習到更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