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被「害怕」控制著。
以前從未細想過,總認為師長們說一就是一,說三不敢有二。隨年紀增長,發現自己或是同濟的愈來叛逆,即使不說真的目無法紀,也不如兒時的唯命是從。這本書開頭第一句就讓我忍不住停下、細嚼。仔細回想過去以來,師長們眼中的「認真學習」的動力源頭,是否真就如同書中抬頭點破的,我們是被害怕控制著?即使師長們說教完摸著咱的頭說道:「這些道理你們現在不懂沒關係,長大後就會慢慢理解了。」我們好像也不是因為「信任」解那口中所題的「以後」、「未來」,而是「害怕」當下如不應承師長的話,接下來會有如何懲罰?
書中接下來提到了如何打破由「害怕」所建立的互動關係,以「信任」做為取代;這能不含任何隱喻,純粹由字面上的意思雙方「信任」著,在此看來竟意外的耀眼。一直以來總有一個藏在心裡的價值觀,信任好像是大家說好為了讓事情順利進行下去把衝突壓下檯面大家心知肚明的一個幌子;卻沒想過這想法一開始就違背了「信任」這詞的涵意。常常看日本動畫,裡面最常出現的兩個詞彙「信じる」(相信)、「約束」(約定),其實現在很多地方,都從小教育大家以信任為基礎來與人互動,只不過被一直以來的價值觀曲解了它的意義,總覺得那種純粹的信任是多麼不切實際,而總未動身去作出真正的信賴,真正的與人建立信任關係。
除了信任與害怕,書中歸類的互動關係還能分六部份: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
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
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
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
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
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既是歸類,自然會想找例子來印證它,最直觀的範例就屬自身成長過程。而反省從小的行動,好似從來沒脫離前三階段,甚至是前兩階段。小時候,總是被大人們說乖巧聽話,而持續「乖巧聽話」的動力,最初好像總是因為這樣照著做,父母就會很高興。父母一高興,一方面取悅到他們,也一方面表現良好會得到稱讚,或是糖果餅乾;偶爾一兩次沒遵照教導時,換來的賞罰也清楚得表達「不乖」會造成自身多少的麻煩。
作者的希望是能階段性成長,漸漸引導學會遵守規則跟體貼別人。看到這邊我卻有自己的想法:其實所謂的四、五階段,不就是前三階段的集合?因為不想惹麻煩,自然會遵守規則。如同行車要繫安全帶、騎車要戴安全帽,不就主要怕招來警察,給自身添上不必要的麻煩?而體貼別人,於理上擁有公德心,就是遵守規範;於情上也可讓對方高興,算是取悅他人;最後通俗一點,禮尚往來對方也會體貼回饋,這不就是屬獎賞?
或許,其實作者是要表達,出於內心的階段準則。就想偶爾不小心騎車滑跤,這時會慶幸有戴安全帽讓傷害致於沒很嚴重,達到規則之下,希望保障駕駛人安全的目的;體貼他人也是讓生活品質更好,讓位給陌生人不是為了回報而是希望對方能更舒服,良好的社會風氣循環給人內外的提升助益良多。
最後的第六階段: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可以引用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一如作者所說的:此為道德最高目標。雖然不易行,但退一步也可以讓人發想,能否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一條值得一生遵循的「道」,每個人定有不同,書中未給標準答案,而是給了一個方向,我們可以遵照作者所指引的方向,也可以自己由歷練中慢慢追尋,但是能喊出:「找到了!」的那瞬間,或許又是自我成長的一刻?
雖然寫了通篇心得,其實對這本書的想法化成語言完整表達的並沒多少。老師會指定這本書要求我們細讀,應該是此書裡面有引人省思的地方。當初會讀這本書,純粹只是把它當成作業來應付,也未花時間真正在上面細讀,甚至覺得讀書心得報告這東西應該是小學生寫的課題,還能用書中所提之「第一階段」表達心態。已經許久未為了閱讀而閱讀,好似漸漸已淡忘年幼時拿到書物,雀躍翻閱的感覺,或許應該再找時間從頭慢慢看,體會書中道理。不敢說是溫故知新,但如同咀嚼純麥麵包一般,在口中愈嚼、愈久、愈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