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96360652 諶德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96360652 諶德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Week 15 期末發想

(引用:陳佳筠同學的作品圖片)

2009年陳佳筠的作品「雙手萬能」,遊戲細膩度很高

包括答題時間限制、勝率大小去決定速度之調整、失敗次數...等

充分且適切地運用了肢體與視覺的搭配,但卻又不誇張,遊戲耐玩度很高

也許可以做成連線對戰,跟朋友來場廝殺戰,這遊戲我喜歡。



初始想法是打算做一個三方位(上、左、右)擊破物品的速度反應

也許有些物品需要打兩次才會破

而且物品出現的時間間隔會依照分數的上升而減短

但也會限定某些物品不能擊破(例如炸彈還是仙人掌...)

否則遊戲將會立刻結束

並且想用個積分模式跟時間模式

這是我初步的構想。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Week 07

利用iThreshold色彩差異臨界值去調整黑白化的精確度

上圖是12000的,下圖是1200的

太多或太少都會影響影像的差異對比

iTotalSquareDifference > iThreshold就將RGB變成255.255.255

反之則0.0.0,如此即可將差異對比呈現在視窗上

Week 06

這個作業是截取兩張圖然後做像素點的差異比較並呈現

ptrImSnap1與ptrImSnap2為兩張擷取圖片

ptrImDifference就是做比較

j*3部分是做RGB線段掃描,如同大三影像處理時所做的

用k迴圈掃圖取出差異像素點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Week 04


照著老師的範例一步一步慢慢的做,其實真的不會很難

只是怕漏看一些程式碼,而導致程式無法順利執行

結果用HasDlgVideoSource呼叫出來的功能,bar一個都不能拉

學校的就可以,在家用就不行,而且DriverSuppliesPalettes是要自己加的

不過因為順著範例去做的關係,所以下意識頭腦會轉不過來

不過還在思考怎麼讓視窗比例動態調整,或許不困難,只是我還沒想到罷了吧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HW1 Webcam 遊戲試玩

這個遊戲還蠻有趣的,不過缺點是腰部會很痠,重心要一直移來移去,好累喔,遊戲過程畫面有一點不太順暢,而且一開始缺少視訊驅動,還特別到官網去抓Driver,大體上是還不錯玩,只是玩歸玩,自己寫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看完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孩子是腐敗社會下的犧牲品”,人都是越活越頹化、迂腐不堅,這位老師年少之時,也是被這股洪流拖著走,但他並沒有隨波逐流,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從書中所見,作者的文學知識非常廣泛,而且活用自如,卻不拖泥帶水,以自身的經驗與臨機應變的能力去教導孩子們如何擁有屬於自己的想法跟觀念,作者使用的那六大階段,是從地基打到天際,一種循序漸進卻又不極端,而且帶有誘導的意味,這中間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因為突發狀況的恰當處理是最為困難的,很多老師都只是想趕快結束,而口語或肢體方面卻不經意地傷害到孩子們脆弱的心靈,人們多半帶著半主觀意識在遊走著,客觀思考也許並未被摒棄,但是常常在情緒上的不沉著而導致被蒙蔽了正向的語言,說出去的話就像是砍進木頭的刀子,你可以將刀子再收回來,但是木頭上的傷痕卻永遠也回復不了,作者顯然有過此經歷,在第56號教室,所呈現的不是權威、極端、苛刻的感覺,它有點像半自主式的引導與啟發,孩子本身的獨立思考不是天生而來的,而是後天去薰陶出來的,作者知道這個道理,正因為如此,更不可以用鎖鍊式的教學去破壞孩子那充滿好奇與探知的道路,這是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毅力,然而卻還不夠,所以我很佩服作者舉一反三的敏銳,因為許多老師都是在最後關頭,那股耐心與毅力崩潰成怒吼與憤恨,這是很可悲的,對孩子們而言,只是教育界多半只是為了考績、名聲、私欲,整個體系就此荒腔走板,讓孩子們只是為了考試而考試、為了成績而成績,讀到最後還是不懂為什麼要讀書,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資本社會所衍生的一大問題,人都是要為了生活,在學歷要求如此之高的現代而言,沒有讀書就是注定要被社會所淘汰,人類就像是魁儡一般,把自己鎖的死死死,活的很有價值,但是一點意義都沒有,讀書固然重要,但它的重要性在於「啟發」而非「現實」,用現實去讀書,即使讀到很高很高,但是十幾年以後回首,會發現,失去的似乎更多更多,因為只是在一道牆內轉圈,不知為何。

書中,作者有提到很多書籍,絕大部分是歷史相關的,而且我都沒聽過,而且作者在選書的同時,可以很精確的判斷出是否程度上可以給孩子們閱讀,要顧到每一個孩子進度是需要花很大的心思,尤其是要讓他們能自動自發、甚至是發自內心去接近文學刊物,這都得由淺入深開始,而且最重要的是「言而有信」,建立良好的信任是長久相互默契的基礎,從作者提出的許多例子可以明確的說明信任是何其的重要,有了信任,這樣孩子才會聽的進你的良言,但絕不是服從性的,這一點很重要,要讓孩子有「自己想去主動了解」,而不是「因為誰誰誰的話,所以我才要去了解」,書中還有提到很多方法,這都是作者旁徵博引加上自身經驗匯集而成,要告訴我們,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不要侷限他的人生觀,相信孩子長大會有很豐富而美好的人生,而且是真真正正掌握在自己手裡,化壓力為能力。

我覺得,雖然都是在後悔中度過,而時間也毫不留情的在流失中,換個想法,別人只是提早抵達終點,我們晚一點到,不是一樣可以到達嗎?我們也許沒有遇到像這樣的老師,但是現在也遇到了,不是嗎?有幸可以接觸到這本書,我也讀的很開心,也學到很多讓我驚訝的、不會去注意到的小訣竅,還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道理,然而它的背面卻隱藏著許許多多的不安定元素,值得一再探討,了解事情的一體兩面,自己堅持的事物,一直以來是否都是正確而毫不動搖的,而且書本裡頭有著許許多多的教化詞句,都是用粗體字呈現,讓讀者可以馬上鎖定到,但並不是看過就算了,這些詞句的含意,對於教育下一代有很深很深的啟發,身為人父人母的您,應該要看過這本書,在這第56號教室所散發出來的奇蹟與信念,絕對值得在抽空之間,把它一口氣從頭讀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