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HW6
這次作業使用Bitmap顯示影像,主要是利用顏色的相差第一張拍的圖和第二張拍的圖計算兩個圖的差異,第三張圖是difference,剛開始試第三張的圖,程式有些小問題照像的圖沒有變化,之後請教同學後,才發現變化程式判斷有錯,多謝同學的幫助!
week6
HW Week6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Week 04
week6 作業
WEEK7
Week7 HW
Week 7 HW
week 4 WebCam程式
Week6
Week6 HW
Week 6
Week6
Week6
Week6 比較兩張圖片的差別
Hw.2 WebCam 程式
心得報告: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孩子常常被「害怕」控制著。
以前從未細想過,總認為師長們說一就是一,說三不敢有二。隨年紀增長,發現自己或是同濟的愈來叛逆,即使不說真的目無法紀,也不如兒時的唯命是從。這本書開頭第一句就讓我忍不住停下、細嚼。仔細回想過去以來,師長們眼中的「認真學習」的動力源頭,是否真就如同書中抬頭點破的,我們是被害怕控制著?即使師長們說教完摸著咱的頭說道:「這些道理你們現在不懂沒關係,長大後就會慢慢理解了。」我們好像也不是因為「信任」解那口中所題的「以後」、「未來」,而是「害怕」當下如不應承師長的話,接下來會有如何懲罰?
書中接下來提到了如何打破由「害怕」所建立的互動關係,以「信任」做為取代;這能不含任何隱喻,純粹由字面上的意思雙方「信任」著,在此看來竟意外的耀眼。一直以來總有一個藏在心裡的價值觀,信任好像是大家說好為了讓事情順利進行下去把衝突壓下檯面大家心知肚明的一個幌子;卻沒想過這想法一開始就違背了「信任」這詞的涵意。常常看日本動畫,裡面最常出現的兩個詞彙「信じる」(相信)、「約束」(約定),其實現在很多地方,都從小教育大家以信任為基礎來與人互動,只不過被一直以來的價值觀曲解了它的意義,總覺得那種純粹的信任是多麼不切實際,而總未動身去作出真正的信賴,真正的與人建立信任關係。
除了信任與害怕,書中歸類的互動關係還能分六部份: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
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
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
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
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
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既是歸類,自然會想找例子來印證它,最直觀的範例就屬自身成長過程。而反省從小的行動,好似從來沒脫離前三階段,甚至是前兩階段。小時候,總是被大人們說乖巧聽話,而持續「乖巧聽話」的動力,最初好像總是因為這樣照著做,父母就會很高興。父母一高興,一方面取悅到他們,也一方面表現良好會得到稱讚,或是糖果餅乾;偶爾一兩次沒遵照教導時,換來的賞罰也清楚得表達「不乖」會造成自身多少的麻煩。
作者的希望是能階段性成長,漸漸引導學會遵守規則跟體貼別人。看到這邊我卻有自己的想法:其實所謂的四、五階段,不就是前三階段的集合?因為不想惹麻煩,自然會遵守規則。如同行車要繫安全帶、騎車要戴安全帽,不就主要怕招來警察,給自身添上不必要的麻煩?而體貼別人,於理上擁有公德心,就是遵守規範;於情上也可讓對方高興,算是取悅他人;最後通俗一點,禮尚往來對方也會體貼回饋,這不就是屬獎賞?
或許,其實作者是要表達,出於內心的階段準則。就想偶爾不小心騎車滑跤,這時會慶幸有戴安全帽讓傷害致於沒很嚴重,達到規則之下,希望保障駕駛人安全的目的;體貼他人也是讓生活品質更好,讓位給陌生人不是為了回報而是希望對方能更舒服,良好的社會風氣循環給人內外的提升助益良多。
最後的第六階段: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可以引用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一如作者所說的:此為道德最高目標。雖然不易行,但退一步也可以讓人發想,能否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一條值得一生遵循的「道」,每個人定有不同,書中未給標準答案,而是給了一個方向,我們可以遵照作者所指引的方向,也可以自己由歷練中慢慢追尋,但是能喊出:「找到了!」的那瞬間,或許又是自我成長的一刻?
雖然寫了通篇心得,其實對這本書的想法化成語言完整表達的並沒多少。老師會指定這本書要求我們細讀,應該是此書裡面有引人省思的地方。當初會讀這本書,純粹只是把它當成作業來應付,也未花時間真正在上面細讀,甚至覺得讀書心得報告這東西應該是小學生寫的課題,還能用書中所提之「第一階段」表達心態。已經許久未為了閱讀而閱讀,好似漸漸已淡忘年幼時拿到書物,雀躍翻閱的感覺,或許應該再找時間從頭慢慢看,體會書中道理。不敢說是溫故知新,但如同咀嚼純麥麵包一般,在口中愈嚼、愈久、愈香。
Hw.1 WebCam遊戲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心得
第一次上課老師叫我們閱讀此書:”第56號教室的奇蹟”時,我其實沒什麼興趣,第一個禮拜時我已經把書買好了,可是遲遲沒有把它打開來看,我一直覺得他是在敘述一個老師怎麼把學生教好,因為從小到大我們台灣的教育就是老師負責要把自己的學生教到最強最好。所以這本書過了兩三個禮拜才將打翻看來,希望它沒讓我失望。
這本書前面的序還真多,看到真正進入主題時我都差一點睡著了,還在一開始就讓我看到和我國小時不同的教育,信任真的是人與人或人與任何事物相處最重要的東西,在這本書我看到最興奮的地方是自然課,在國小時我最喜歡上自然課了,因為其他所有的課程幾乎都是在原本的教室裡完成的,唯有自然課是需要換教室的,到了自然教室就有無比的可能性會發生,可是或許台灣也一樣是教育經費不足,所以老師很多實驗都只有示範而沒有讓我們親自實驗,我們也都會失望無比,看到這一段我真的好羨慕這些學生,我不是羨慕他們有這麼好的老師,也不是羨慕他們有這麼好的環境與機會,我羨慕的是它們有如此聰明的腦袋,怎麼說呢!因為他們每一個小朋友都懂得把握機會,都懂得為自己著想,更懂得如何去努力實現夢想。
就在上學期我因為學校要求畢業要修完服務時數16個小時,我來到了銘傳大學附近的楓樹國小,就在每個禮拜五的下午,這16個小時我都在同一個班級服務,也不能說完全是一個班級,因為這個班級是課後輔導班,我才知道原來國小就已經有這種為了功課而留下來特別輔導的班級,經過我詢問小朋友知道才知道這都是需要另外繳費的,留下來特別請一位老師為他們訂正回家作業。我也就坐在位子上讓小朋友來問我問題。在我小時候好想聽到美國的教育都是很好的,每個有錢人都希望把孩子送去美國讀書,然後在我國小還是升國中那年,教育部好像把美國教育移植過來了我們台灣,愛的教育、建構式數學等等都是台灣教學的目標,可是台灣的教育部都是因為上頭說要改變而改變,而不是真正為了孩子而改變,人家建構式數學是為了讓孩子更了解過程,是為了解決目的的發法,我們的建構式數學好像是為了造成孩子更大的問題。這次在服務時數時幾乎每個小朋友還是都需要背九九乘法表的,可是他們錯的題目我在念一次題目給他們聽,它們總是會把裡面的數字加一加或乘一乘然後選一個答案回答我,在我問他們問題時他們卻一無所知,它們完全不知道這些答案是如何得到的,完全不知道這些加法和乘法裡面的意義,或許我相信當它們長大了上了大學一定會和我們一樣知道這些,但是我們台灣的小朋友學習能力就有” 義務 ”要比全球小朋友來的遲緩嗎?台灣的教育家台灣的父母親們,有幾個人真的了解自己小孩在國小國中時上課的內容,它們心中上課真正的目的。
在看完最後這一本書裏面我最喜歡得一句話是:「上台表演的應該是孩子,及使他們不完美,因為這正是藝術最美的地方,我們追求完美,案永遠無法企及,追尋的過程就是一切」。這一句話讓我好感動,因為在我小的時候好害怕做錯事,好怕做得不好,國小國中甚至更小的時候我們就帶著壓力與害怕長大,大人們要我們努力快速的變成他們想要的”孩子”,變成他們想要的”聰明”,然後這些這些是我們自己想要的嗎?我想這本書我會一直保留下來等到我為人父時,我會將它拿出來和我另一伴一起分享與學習,這裡頭有我為下一代的夢想,有可以警惕我自己成為一個好父親的夢想,讓我們一起成為下一代的榜樣吧!
這本書前面的序還真多,看到真正進入主題時我都差一點睡著了,還在一開始就讓我看到和我國小時不同的教育,信任真的是人與人或人與任何事物相處最重要的東西,在這本書我看到最興奮的地方是自然課,在國小時我最喜歡上自然課了,因為其他所有的課程幾乎都是在原本的教室裡完成的,唯有自然課是需要換教室的,到了自然教室就有無比的可能性會發生,可是或許台灣也一樣是教育經費不足,所以老師很多實驗都只有示範而沒有讓我們親自實驗,我們也都會失望無比,看到這一段我真的好羨慕這些學生,我不是羨慕他們有這麼好的老師,也不是羨慕他們有這麼好的環境與機會,我羨慕的是它們有如此聰明的腦袋,怎麼說呢!因為他們每一個小朋友都懂得把握機會,都懂得為自己著想,更懂得如何去努力實現夢想。
就在上學期我因為學校要求畢業要修完服務時數16個小時,我來到了銘傳大學附近的楓樹國小,就在每個禮拜五的下午,這16個小時我都在同一個班級服務,也不能說完全是一個班級,因為這個班級是課後輔導班,我才知道原來國小就已經有這種為了功課而留下來特別輔導的班級,經過我詢問小朋友知道才知道這都是需要另外繳費的,留下來特別請一位老師為他們訂正回家作業。我也就坐在位子上讓小朋友來問我問題。在我小時候好想聽到美國的教育都是很好的,每個有錢人都希望把孩子送去美國讀書,然後在我國小還是升國中那年,教育部好像把美國教育移植過來了我們台灣,愛的教育、建構式數學等等都是台灣教學的目標,可是台灣的教育部都是因為上頭說要改變而改變,而不是真正為了孩子而改變,人家建構式數學是為了讓孩子更了解過程,是為了解決目的的發法,我們的建構式數學好像是為了造成孩子更大的問題。這次在服務時數時幾乎每個小朋友還是都需要背九九乘法表的,可是他們錯的題目我在念一次題目給他們聽,它們總是會把裡面的數字加一加或乘一乘然後選一個答案回答我,在我問他們問題時他們卻一無所知,它們完全不知道這些答案是如何得到的,完全不知道這些加法和乘法裡面的意義,或許我相信當它們長大了上了大學一定會和我們一樣知道這些,但是我們台灣的小朋友學習能力就有” 義務 ”要比全球小朋友來的遲緩嗎?台灣的教育家台灣的父母親們,有幾個人真的了解自己小孩在國小國中時上課的內容,它們心中上課真正的目的。
在看完最後這一本書裏面我最喜歡得一句話是:「上台表演的應該是孩子,及使他們不完美,因為這正是藝術最美的地方,我們追求完美,案永遠無法企及,追尋的過程就是一切」。這一句話讓我好感動,因為在我小的時候好害怕做錯事,好怕做得不好,國小國中甚至更小的時候我們就帶著壓力與害怕長大,大人們要我們努力快速的變成他們想要的”孩子”,變成他們想要的”聰明”,然後這些這些是我們自己想要的嗎?我想這本書我會一直保留下來等到我為人父時,我會將它拿出來和我另一伴一起分享與學習,這裡頭有我為下一代的夢想,有可以警惕我自己成為一個好父親的夢想,讓我們一起成為下一代的榜樣吧!
HW03
HW02
HW6
HW6
作業拖到現在才發現忘了上傳…
這禮拜教的是比對兩張圖片的差異,因為是直接比對擷取的bitmap圖片檔,所以就是用每個pixel在比對。這次的技巧其實已經可以拿來做一些簡單的互動遊戲,不過我們不能這麼容易就滿足了,接下來還有很多技術要學習,持續加油。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hw6
這次作業是要擷取兩張不同的照片
第一張當背景(左下),第二張當背景上出現的物體(右下),
第三張是第一張減第二張之色彩值,用來判別是否有東西經過。(右上)
if 第一張色彩值大於第二張色彩值,則第三張 = 第一張 - 第二張
else 第三張 = 第二張 - 第一張
這樣下條件判斷才不會超出範圍(0~256)!
另外我在參考範例程式之前寫了另一個版本
是直接設Pixels的:
雖然簡單可是速度很慢,老師說程式未來這樣每秒取到的影格會比較少,
所以還是改成用指標寫啦。
經由這次的練習後,已經漸漸產生做視訊互動遊戲的感覺了!
從顯示攝影畫面、顯示設定攝影機資訊到擷取攝影畫面,
還能判斷是否有物體經過,看來不久後就能開始做遊戲了!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第06週,作業三:計算殊值圖
截圖:
心得:
心得:
因為殊值圖的亮度很低,所以我調了一下。
這次的程式撰寫也相當順利!
這次,我想到「讓使用者設定截圖存檔的選項」,在程式中設計了兩個表單(form),也到網路上查了一些關於表單之間傳輸資料與變數的技巧;但是寫了之後發現如果要增加這個功能,就要再寫很多的程式碼!不過我會繼續加油的!
這次的程式撰寫也相當順利!
這次,我想到「讓使用者設定截圖存檔的選項」,在程式中設計了兩個表單(form),也到網路上查了一些關於表單之間傳輸資料與變數的技巧;但是寫了之後發現如果要增加這個功能,就要再寫很多的程式碼!不過我會繼續加油的!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心得報告1:第56號教室的奇蹟
這一週,我將這本書看完了,看了之後,我從裡面得知美國的學生教育環境,以及雷夫老師的許多好的思想觀念。
長時間以來,幾乎是從我出生開始,所處的世界便已經是一個西化的世界,身邊所能看見的事物,近乎百分之七十是由西方人發明的;例如電視、電話、電燈、冰箱……等等,而且,連學校的教育制度也西化了。因此我從小時候開始,便一直對西方有著一種「文明非常進步,思想非常先進」的感覺,而且常常聽說西方人「只重實效,不重外表」;但是,在看過雷夫老師敘述美國(二十世紀的強國)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之後,才知道,原來連西方世界也是像中國在宋朝(十世紀到十三世紀)的時候一樣,非常地偏重考試與成績,而且還有那麼多老師只重視主科、漠視體育與藝術活動。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不斷回憶自己從小學到現在,每一個階段的老師帶課帶班的方式與觀念,將他們與雷夫老師相比,感覺從雷夫老師身上學到非常多的事物。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許多科目都是由導師授課,我的小學導師,都注重我們的每一個科目,除了國語、數學之外,我們也上體育、美術、音樂;那段時間之中,感覺相當快樂,壓力也適中,無過與不及。
但是在我到了國中之後,便有一些老師,常常為了「補充主科的課程」,而「借用非主科的課」,然而「名為借用」,實際上卻是「有借無還」;甚至有的時候,一整天已經上過三堂英語課,但是下午還要再上一堂(如此即一天上了四堂),我與身邊的眾多同學都感到精神疲乏煩躁,不想再上課,但是哪裡有抗議的餘地?還是得上!
甚至更加令人感到壓迫且痛苦的是,有的老師甚至會要求全班學生連週六、日的國定假日都要到校,老師對於全班的各個科目,另外找許多版本的自修書籍進行測驗;雖然老師有說可以請家長寫紙條通知孩子可以不用留校,但是大部分的家長仍然會讓學生留校。我們大多數人,對此舉的感覺是:原本已經經過五天修課的疲累精神,原本還要應付功課,已無更多時間可以休息,但卻還要到校!
到校修課的情況,不一定會好,往往在下午的時間,累得無法繼續上課,想睡覺的強烈感覺讓我們不斷打盹,再也無法看書,也無法讓我們繼續思考、集中精神,此時老師便會生氣、說教;然而更令人我們憤怒與諷刺的是,竟然有其他老師稱讚這樣的老師「很認真」、「連假日都願意犧牲」!我現在想起,真感到莫名的荒唐與憤恨!這樣的老師,根本沒有經過學生同意而擅自決定留校,而且態度強硬!甚至剝奪我們的體育與藝術活動、休閒與休息時間,讓我們不能夠學習主科之外的知識,增廣見聞;我們甚至連因留校太久,累得想要睡個午覺,都會換來一陣痛罵,而且還隨便動用我們的體育或藝術課程!真不知道究竟是「誰犧牲了誰」!這樣的老師,不可能教得出真正好的學生。
幸好到了國三,我們換了一位導師,這樣的情況,便比較沒有了;她不常借用非主科的課,即使借用,也會道歉。但是,即使到了高中,仍然有的老師如此認為並向我們宣稱:「主科才重要,非主科的不必重視。」然而看看現今世界的潮流,強調每位學生都必須在各方面有一定的素養,那位老師又真的是對的嗎?
以前的我,雖然並不覺得「非主科完全不重要」,但是觀念多少被影響,些許的認為「我只要讀好主科便可」;然而上了大學以後,我看到了在大學之中,可以修習的課程,其領域與範圍是多麼的寬廣!而且一整座校園,有著各科各系,不一樣的學生。一剎那,在我心靈中原本沈睡著的好奇心與好學心,瞬間甦醒!我決定,我要好好改變自己的思想,並且讓自己博學多識,成為真正有學識的學生!
我曾經上網查過,所謂的「考試」,最早發明與舉辦的,應當就是中國的「科舉」;這個制度深遠的影響了其他亞洲國家甚至是全世界,西方人在遊歷中國之後,也將此制度納為國家制度,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考試,確實有著很大的優點,在於它公平。它使得人人有機會可以擔任一個機關的職位—只要他的能力足夠,甚至連 國父孫中山先生,都將它設為國家五權的其中之一;然而過度重視考試,並不是一件好事(註一)。
我曾經修習過本校王傳燾老師的「華人歷史與文化」課程,課中老師曾帶我們探討科舉制度的影響。
其中負面的部分,就是它造成宋朝的「文弱之習」,社會普遍有著「重文輕武」的風氣,甚至連皇帝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觀念,導致宋朝國力積弱不振、長年被外族侵擾,甚至兩度皇帝被綁架,直到最後被蒙古滅亡,在中國建立了元朝。明朝的李時珍,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醫學家,他本欲讓自己的兒子李建元繼承他的醫業,但是李建元卻欲參加科舉,而不承父業。到了清朝後期的時候,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滅亡的危險,原本清朝政府欲開辦海洋學堂招收學生,振國圖強,然而由於科舉制度在中國已深入民心,竟使得學堂在第一學期時,招收不到半個學生。更令中國人激動憤慨的是,在西元一九三六年時,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德國柏林的奧運;當時在所有比賽項目中,除了有一人進入複賽,其餘全在初賽時即遭淘汰!中國代表團在回國經過新加坡時,竟看見外國記者報導嘲諷中國人為「東亞病夫」!(註二)
雖然,中國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改革,科舉制度也早就廢除,但是現今的漢字文化圈(如中國、日本、韓國或東南亞一些國家)之中,仍然相當注重考試與成績;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許許多多的老師或學生,觀念也都認為「主科才重要」。
雷夫老師便和他們不同,他是一位有著自己的思想的老師。他注重學生的各個方面,而且願意付出愛心、耐心培育學生;他不會只重視學生們的特定科目(尤其是主科),而是嘗試教育出世人們所謂的「通才」。在他的愛心之下,每一位學生變得既傑出,又有品格!既會作文、算數,又會運動、音樂,都是文武雙全、術德兼修的好學生!所謂「君子不器」,一位真正有知識、學識素養的人,不會只有一、兩樣特定的知識或技能而已的。
我在上了大學之後,也常常思考著:「如果我只會讀書,有什麼意義?」「我是否可以更加的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博學?」於是,我思考出「我是為了充實自己而讀書的!」「如果我願意努力上進並敞開心胸,我可以學習的事物是多采多姿的!」於是,我放開心胸去修習許多課程,感到非常快樂,也在許多科目取得很好的成績!
一個學生,如果只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相信必定不會擁有學習的快樂。雷夫老師說:「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別人。」「學習之後所得到的獎賞,就是知識本身。」荀子(註三)也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君子的學習,是為了美化自身;小人的學習,是為了炫耀表現。)相信倘若讀書只為了考試,那麼勢必無法真正學習到什麼,也無法改變自身,使自己博學多才。
我在銘傳的五年當中,藉由改變自己的思想,以及修習各種不同的科目,學習到許多精彩且寶貴的知識與常識;而我在後幾年時,看見學校逐漸改變學生的畢業門檻,不再只是以學分數為準,而要求學生在各方面都要修習,感覺到很開心。相信我們的系、學校,甚至整個臺灣,能夠在未來不斷的進步、成長;也希望更多人在讀了這本書之後,可以向雷夫老師學習、效法,使自己能夠變得更愛好學習、才多識廣!
註釋
一、關於科舉制度:連結。
二、關於外國人嘲諷中國人為「東亞病夫」:連結。
三、荀子,與孟子同為儒家學派的宗師,但主張「人性本惡」,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較少人討論,人物詳細資料;此處引用自他的著作:勸學。
長時間以來,幾乎是從我出生開始,所處的世界便已經是一個西化的世界,身邊所能看見的事物,近乎百分之七十是由西方人發明的;例如電視、電話、電燈、冰箱……等等,而且,連學校的教育制度也西化了。因此我從小時候開始,便一直對西方有著一種「文明非常進步,思想非常先進」的感覺,而且常常聽說西方人「只重實效,不重外表」;但是,在看過雷夫老師敘述美國(二十世紀的強國)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之後,才知道,原來連西方世界也是像中國在宋朝(十世紀到十三世紀)的時候一樣,非常地偏重考試與成績,而且還有那麼多老師只重視主科、漠視體育與藝術活動。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不斷回憶自己從小學到現在,每一個階段的老師帶課帶班的方式與觀念,將他們與雷夫老師相比,感覺從雷夫老師身上學到非常多的事物。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許多科目都是由導師授課,我的小學導師,都注重我們的每一個科目,除了國語、數學之外,我們也上體育、美術、音樂;那段時間之中,感覺相當快樂,壓力也適中,無過與不及。
但是在我到了國中之後,便有一些老師,常常為了「補充主科的課程」,而「借用非主科的課」,然而「名為借用」,實際上卻是「有借無還」;甚至有的時候,一整天已經上過三堂英語課,但是下午還要再上一堂(如此即一天上了四堂),我與身邊的眾多同學都感到精神疲乏煩躁,不想再上課,但是哪裡有抗議的餘地?還是得上!
甚至更加令人感到壓迫且痛苦的是,有的老師甚至會要求全班學生連週六、日的國定假日都要到校,老師對於全班的各個科目,另外找許多版本的自修書籍進行測驗;雖然老師有說可以請家長寫紙條通知孩子可以不用留校,但是大部分的家長仍然會讓學生留校。我們大多數人,對此舉的感覺是:原本已經經過五天修課的疲累精神,原本還要應付功課,已無更多時間可以休息,但卻還要到校!
到校修課的情況,不一定會好,往往在下午的時間,累得無法繼續上課,想睡覺的強烈感覺讓我們不斷打盹,再也無法看書,也無法讓我們繼續思考、集中精神,此時老師便會生氣、說教;然而更令人我們憤怒與諷刺的是,竟然有其他老師稱讚這樣的老師「很認真」、「連假日都願意犧牲」!我現在想起,真感到莫名的荒唐與憤恨!這樣的老師,根本沒有經過學生同意而擅自決定留校,而且態度強硬!甚至剝奪我們的體育與藝術活動、休閒與休息時間,讓我們不能夠學習主科之外的知識,增廣見聞;我們甚至連因留校太久,累得想要睡個午覺,都會換來一陣痛罵,而且還隨便動用我們的體育或藝術課程!真不知道究竟是「誰犧牲了誰」!這樣的老師,不可能教得出真正好的學生。
幸好到了國三,我們換了一位導師,這樣的情況,便比較沒有了;她不常借用非主科的課,即使借用,也會道歉。但是,即使到了高中,仍然有的老師如此認為並向我們宣稱:「主科才重要,非主科的不必重視。」然而看看現今世界的潮流,強調每位學生都必須在各方面有一定的素養,那位老師又真的是對的嗎?
以前的我,雖然並不覺得「非主科完全不重要」,但是觀念多少被影響,些許的認為「我只要讀好主科便可」;然而上了大學以後,我看到了在大學之中,可以修習的課程,其領域與範圍是多麼的寬廣!而且一整座校園,有著各科各系,不一樣的學生。一剎那,在我心靈中原本沈睡著的好奇心與好學心,瞬間甦醒!我決定,我要好好改變自己的思想,並且讓自己博學多識,成為真正有學識的學生!
我曾經上網查過,所謂的「考試」,最早發明與舉辦的,應當就是中國的「科舉」;這個制度深遠的影響了其他亞洲國家甚至是全世界,西方人在遊歷中國之後,也將此制度納為國家制度,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考試,確實有著很大的優點,在於它公平。它使得人人有機會可以擔任一個機關的職位—只要他的能力足夠,甚至連 國父孫中山先生,都將它設為國家五權的其中之一;然而過度重視考試,並不是一件好事(註一)。
我曾經修習過本校王傳燾老師的「華人歷史與文化」課程,課中老師曾帶我們探討科舉制度的影響。
其中負面的部分,就是它造成宋朝的「文弱之習」,社會普遍有著「重文輕武」的風氣,甚至連皇帝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觀念,導致宋朝國力積弱不振、長年被外族侵擾,甚至兩度皇帝被綁架,直到最後被蒙古滅亡,在中國建立了元朝。明朝的李時珍,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醫學家,他本欲讓自己的兒子李建元繼承他的醫業,但是李建元卻欲參加科舉,而不承父業。到了清朝後期的時候,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滅亡的危險,原本清朝政府欲開辦海洋學堂招收學生,振國圖強,然而由於科舉制度在中國已深入民心,竟使得學堂在第一學期時,招收不到半個學生。更令中國人激動憤慨的是,在西元一九三六年時,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德國柏林的奧運;當時在所有比賽項目中,除了有一人進入複賽,其餘全在初賽時即遭淘汰!中國代表團在回國經過新加坡時,竟看見外國記者報導嘲諷中國人為「東亞病夫」!(註二)
雖然,中國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改革,科舉制度也早就廢除,但是現今的漢字文化圈(如中國、日本、韓國或東南亞一些國家)之中,仍然相當注重考試與成績;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許許多多的老師或學生,觀念也都認為「主科才重要」。
雷夫老師便和他們不同,他是一位有著自己的思想的老師。他注重學生的各個方面,而且願意付出愛心、耐心培育學生;他不會只重視學生們的特定科目(尤其是主科),而是嘗試教育出世人們所謂的「通才」。在他的愛心之下,每一位學生變得既傑出,又有品格!既會作文、算數,又會運動、音樂,都是文武雙全、術德兼修的好學生!所謂「君子不器」,一位真正有知識、學識素養的人,不會只有一、兩樣特定的知識或技能而已的。
我在上了大學之後,也常常思考著:「如果我只會讀書,有什麼意義?」「我是否可以更加的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博學?」於是,我思考出「我是為了充實自己而讀書的!」「如果我願意努力上進並敞開心胸,我可以學習的事物是多采多姿的!」於是,我放開心胸去修習許多課程,感到非常快樂,也在許多科目取得很好的成績!
一個學生,如果只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相信必定不會擁有學習的快樂。雷夫老師說:「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別人。」「學習之後所得到的獎賞,就是知識本身。」荀子(註三)也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君子的學習,是為了美化自身;小人的學習,是為了炫耀表現。)相信倘若讀書只為了考試,那麼勢必無法真正學習到什麼,也無法改變自身,使自己博學多才。
我在銘傳的五年當中,藉由改變自己的思想,以及修習各種不同的科目,學習到許多精彩且寶貴的知識與常識;而我在後幾年時,看見學校逐漸改變學生的畢業門檻,不再只是以學分數為準,而要求學生在各方面都要修習,感覺到很開心。相信我們的系、學校,甚至整個臺灣,能夠在未來不斷的進步、成長;也希望更多人在讀了這本書之後,可以向雷夫老師學習、效法,使自己能夠變得更愛好學習、才多識廣!
註釋
一、關於科舉制度:連結。
二、關於外國人嘲諷中國人為「東亞病夫」:連結。
三、荀子,與孟子同為儒家學派的宗師,但主張「人性本惡」,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較少人討論,人物詳細資料;此處引用自他的著作:勸學。
訂閱:
文章 (Atom)